【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六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
1、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学习提纲
1、浏览课文,用四要素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这个故事刻画了打电话的人( )特点。
3、交流讨论:
这段相声的语言艺术有什么特点?
4、分小组合作表演这段相声。
二、练习提纲
选择话题,自创一个相声段子。
1、甲没有太高文化水平,而又喜欢夸夸其谈,仅就“海马”一词就闹出了一连串笑话。
2、两个小朋友常在一块儿比吹牛,谁也不服气,这不,他们又吹上了。
3、小明是个很幽默的孩子,同学们常被他逗得哈哈大笑。 一、模拟表演打电话,让学生明白说话要讲语言艺术,要简练、得体、明白
二、自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长安街一人打电话约朋友看戏用了两个多小时,耽误了他人,也错过了看戏的时间(说话啰嗦,无社会公德)
三、学生选读喜欢的相声片断,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以说、学、逗、唱为主,通俗易懂,如话家常。
2、语言幽默、风趣、夸张、讽刺。
四、指导学生分组表演这段相声
1、小组内练习表演《打电话》。
2、推荐两人上台表演《打电话》。
五、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教学设计方案 篇2一.导语设计
对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们来说,也许他们从小就有一个疑问:山外是什么?也许祖祖辈辈有着同样的回答,山外还是山。然而幸运地是小山村台儿沟人们的生活因为一列火车而发生了变化,从那以后,他们知道了山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今天著名作家铁凝将为我们展现这一划时代的变化。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铁凝的抒情小说《哦,香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作者铁凝,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
《哦,香雪》写的是一列火车经过小山村台儿沟时,带给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山村少女的种种冲击,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在小说中,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突现了作品的抒情风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丽的小说和一群美丽的姑娘。
三.复述故事情节
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课前大家已经充分地进行了预习,有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复述一下它的故事情节?
(火车来之前……火车来之后……)
精心打扮,等待火车,寻求新奇
锁定目标,追赶火车,交出鸡蛋
愿望实现,步行返回,欢呼香雪
这位同学复述得很好,火车的经过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和那里的人们尤其是以凤娇和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姑娘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四、赏析人物形象
1.请大家通读课文,找一找在火车到来的那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
明确:这群姑娘都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搅乱了年轻的心,都像过节一样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她们对山外的东西全都充满了好奇:一个发卡、一块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一只人造革的书包、一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都会带给她们热烈的话题和美妙的遐想;在这好奇与向往的目光里,还融入了少女对未来生活的个人梦想。
2.提问:她们的感兴趣的东西是一样的吗?
明确:不一样。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油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
而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
3.提问:香雪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呢?
明确:
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的同学有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而她只有一只“小木盒”,她们常常取笑她。因此香雪非常地希望能拥有和她一样的铅笔盒。所以当她看到火车上的学生有这样的铅笔盒时她就更加注意了。
提问:香雪的木制铅笔盒是怎么得来的?
明确:那是她“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呢。”
提问:那她为什么还要追求火车上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呢?
明确:因为她的镇上的同桌总是把自己那只宽大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而且她们总喜欢问她一天吃几顿饭。香雪后来明白,自己的木制铅笔盒在她们眼里成了贫穷、落后、封闭的代名词,她们是瞧不起她的贫穷,是对她和她的小山村的蔑视。香雪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她想拥有和镇上同学一样的铅笔盒,也想学着同桌那样,把铅笔盒“啪”地合得严严实实。
提问:是她爱慕虚荣吗?如果不是,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这并不是因为她爱慕虚荣。首先那个铅笔盒主人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她,怎么也不要她的鸡蛋,但是,香雪在临下车的时候还是悄悄地把鸡蛋塞在女学生的座位下面了,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朴的香雪。
其次,香雪觉得学生是在哄她……“台儿沟再穷,也没有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当她知道“北京话”有爱人时“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
……“赶快下去,赶快回家,第二天赶快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在镇上同学面前挣回她代表台儿沟的高贵的自尊,她不要别人看不起她,她要从台儿沟带去和同学一样的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挣回属于台儿沟的尊严。
提问:那么香雪所追求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又代表着什么呢?
明确: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是文化和知识,是她要求摆脱小山沟封闭落后生活的一种企盼,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渴求。
4.提问:课文展现了以香雪和凤娇为代表一群性格鲜明的山里姑娘,但是课文的题目却是“哦,香雪?”作者为什么不将文题改为“哦,凤娇”?
既然香雪是小说的主人公,那作者有为什么花笔墨刻画 ……此处隐藏4832个字……;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创新训练】
通过本文主题,你对生命又有什么新的认识,请说给大家听。
【实践训练】
1、课余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的描写出来。
2、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昆虫。
【主要教法】
直观教学,互动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
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通过绘画,制作出有关蝈蝈的形象,以便学生直观的形象理解,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其他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
色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拟人
蝈 生动
蝈 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课题:绿色蝈蝈。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生交流有关蝈蝈的文章与图片,学生整体了解感知蝈蝈。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⑴ 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⑵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研读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师生在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师: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学生设疑:
1、蝈蝈的叫声非常的优美,但是蝈蝈的发生器官与人的发生器官有何不同?
2、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四、课堂练习
1、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2、研讨与练习1。
五、小结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在课堂中,学生设疑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今后要继续保持着一个环节。
六、作业
1、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2、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3、读一读、写一写。
七、预习指导
1、预习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
2、搜集登月的有关资料。
八、课堂回顾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学目的: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
3 培养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说明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能力。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有人说“学会英语和电脑,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
新世纪已经到来了,你了解电子计算机吗?你知道多媒体吗?
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在文中注明,哪些内容是你原来就知道的,哪些内容是通过学习可本知道的。
3.把你感兴趣或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三朗读课文,分析理解
1。提示:有些专用词语找出来,先读顺口。
1)课文介绍了有关电子计算机的哪些知识?
2)什么是多媒体?
3)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之间有着这样的关系?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人小组讨论
2)练习说话:电子计算机之所以被称作“电脑”是因为-----
3)什么是媒体?什么是多媒体?你能不能举例说明?(填空)
4)哪一段集中写电脑和多媒体的关系?
指名朗读这一段,边听边思考:电脑和多媒体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电脑是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的“司令部”)
5)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教师介绍引入:
其实现在很多电脑就装备了多媒体系统,我们就称它为多媒体电脑。
根据你得了解,能说说多媒体电脑的功能吗?
四激情延伸,扩展思维。
1。十年,二十年之后的电子计算机会“神”到什么程度?
2。将来你想发明这样的计算机。
五理清课文脉络,总结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为什么这样分?
(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电子计算机那么神奇,但作者介绍却浅显易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用很多我们熟知的事物来举例说明,这是一种很有用的说明方法,我们应该学习吸收。
六布置作业
根据你的想象,写一写十年,二十年后的电子计算机。
七板书设计
电子计算机→介绍电脑的诞生和初期用途
‖
与 计算机会越来越“神”
‖
多 媒 体→展示当今电脑的多媒体用途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