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合集11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用到过事迹吧,借助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先进对象的先进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时代特征。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13人航天员小组中,首次执行“飞天”任务的航天员汤洪波是湘潭县人,他也成为湖南“飞天”第一人。
“我喜欢听飞机起飞的时候发动机发出那种轰鸣声,也喜欢开着飞机在云层里面钻来钻去,这种直插云霄的感觉,感觉很惬意。”汤洪波说。
当年从航校毕业后,汤洪波直接去了新疆,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
在新疆,经过8年的飞行训练后,他凭借出色的成绩,成为飞行大队的大队长,安全飞行1159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xx年5月,经过层层选拔,汤洪波成为我国第二批预备航天员。
进入航天员大队后,他一直坚持各种训练,为飞行做准备。
现在汤洪波办公室里最醒目的位置,还摆放着他当空军飞行员时戴的头盔,它记载着汤洪波曾是一名优秀空军飞行员的经历。转做航天员的这些年,汤洪波虽然没有飞,却在时刻准备着。其间,汤洪波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坐转椅、沙漠野外生存、72小时狭小环境剥夺睡眠训练,等等。每次,他都咬牙坚持,努力去克服,最终通过了一项项训练。
他始终坚信,这是他厚积薄发为空间站建设作贡献,贡献自己力量的时候。
20xx年6月17日,机会终于来了。历经11年磨砺,已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的汤洪波,带着他的飞天梦想,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奔向苍穹。
6月18日7点20分,通过视频画面可以看到,天和舱内有几个包裹已经从原来的固定位置被拆解出来,呈飘浮状态,航天员汤洪波手持一把电动螺丝刀,在拧螺丝;在他旁边,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互相配合进行工作。
此次航天员出舱活动,从开舱门到航天员回到核心舱,一共用时6小时47分钟,远长于第一次在20xx年实施的出舱活动时间。3名航天员有明确分工。
出舱的两名航天员,一人要为机械臂安装上臂支架,包括脚限位器、工具台等,随后借助机械臂进行移动。另一名航天员借助舱壁上安装的扶手,爬行一段距离到作业点进行辅助工作,其间还要进行一次应急返回验证。
此次出舱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行舱外全景摄像机的抬升。
两名航天员出舱过程中,舱内航天员需要对机械臂进行操作,虽然地面人员也可以对机械臂进行大范围转移,但在有航天员站在机械臂上的时候,舱内航天员可以更直观地对机械臂位置进行观察,更能与舱外航天员进行直接交流。
通过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的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出舱能力、应急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验证,特别是在舱外进行长时间工作,人与装备的结合为后续航天员对空间站进行维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2北京时间20xx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并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北京时间20xx年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很多网友看到汤洪波坐在靠窗位置,评论说“感觉像极了第一次乘坐飞机时的自己”。
负责什么工作会靠窗坐?穿舱的过程中,他们如何分工?
首次飞行航天员为何靠窗坐?
从发射传回的画面中可以看到,聂海胜坐在中间位置,刘伯明和汤洪波分别坐在其右侧和左侧。
据航天员中心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刘伟波介绍,他们的座位与各自所负责的工作有关,以在飞船的狭小空间内有效进行协同工作。作为指令长的聂海胜坐中间座椅,方便下达指令;刘伯明的任务是协助飞船的驾驶,因需要操作的便携式指令板安装在了右侧,所以,刘伯明坐在聂海胜的右侧;汤洪波的座位安排在了左侧靠窗。
穿舱的过程中,航天员如何分工?
三位航天员进入核心舱后,需要跨过两个航天器之间的4道舱门。
据介绍,在穿舱过程中,航天员需要不断与地面进行沟通,判断飞船的增压情况。负责这一通信工作的就是汤洪波,因此他在返回舱内留到了最后。
聂海胜负责打开舱门,并设置状态。刘伟波表示,这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尤其是对接锁紧之后,打开返回舱的舱门进入轨道舱的过程。
此外,聂海胜和刘伯明要先从穿着压力服换成日常工作服,接着把设置在前舱门的.轨道舱摄像机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上。
同时,因为需要记录首次建立对接通道的具体状态,留下数据,供未来参考,所以,刘伯明在协助聂海胜的同时,还要进行摄像工作。
舱门为何需手动?不能自动吗?
对于这个疑问,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国际宇航联合会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表示,从大气环境方面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氧气、氮气、二氧化碳以及一些有害气体的压力都不能超过允许值,同时,湿度也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神舟飞船中,两个舱段处在密闭不互通的状态时,打开舱门的前提就是压力一致,否则,要么舱门无法打开,要么舱门打开速度会极快,可能伤害到航天员,因此,航天员需要先手动打开舱门上的平衡阀,建立一个小通道,将两个舱体联通,待压力趋于一致后再打开进行穿舱。
而从需求上来说,杨宇光指出,自动开门也没有什么必要,因为穿舱的动作只有航天员在现场的时候才会发生,完全可以手动开门,自动开门反而没必要。
6月17日上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升空过程中,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在舱内状态良好,同时亮点频出,让人印象深刻。
三名航天员中,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汤洪波则是首次飞行。
舱内画面显示,聂海胜与刘伯明两位“老司机”的情绪冷静淡定,而汤洪波则看起来略显激动。
比如,汤洪波在失重状态下,一会瞄向窗外,还开心玩起了笔。
画面中,他把笔往上一挥(抛),笔向上翻了一个弧线,汤洪波则继续翻工作手册,也不理会笔飘回来没。旁边两位宇航员则是一副淡定的模样。
没过多久,这支笔又飘到了镜头面前,汤洪波顺势一接,又玩了一轮。
不少网友被航天员的可爱“小动作”逗乐了,“汤洪波,全国人民都看到你瞄窗外和玩笔了”“第一次上天都这么可爱吗”“到底是年轻人啊…”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46月23日,3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内的训练视频显示,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在节点舱内,进行舱外航天服首套安装与测试、服装尺寸调节等工作,聂 ……此处隐藏845个字……>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7
曾听过吃苦三味:得技能、开眼界、修身心。
一个人想要脱胎换骨,就要学会低头吃苦。
如今,我们看到他们光芒万丈,可在背后,他们不仅要吃读书的苦,要忍受过去艰难的环境之苦,还要忍受训练之苦。
聂海胜在成为航天员的前4年左右时间里,要完成基础理论、体质等8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艰苦训练,对生理和心理都是极大的挑战。
刘伯明的父亲曾见证过儿子训练的艰苦:坐在高空旋转椅上,疾转100多圈后,下来还要辨别方向;有几天要24小时头朝下躺在30度角倾斜的床上。
汤洪波的父亲透露说,儿子训练后累得“楼都爬不上了”。
汤洪波有句话说得好:“要想向上生长,先要向下扎根。”
苦难,是人生的基本特征。
想要拥有别开生面的人生,就要先主动学会吃苦。
人生如攀登,每登上一阶,机会越多,视野越广,可每攀登一阶,就要付出更多的艰辛。
当你吃够了生活的苦,学习的苦,工作的苦,熬出了头,世间一切美好便会纷至沓来。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81975年10月,他出生在湘潭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读书的时候,班里的男孩子都很淘气,但他比较安静。
当时农村的孩子想要坚持读书很不容易,但他的父母不仅努力供他读书,而且对他要求很严格,没有丝毫放松。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中等偏上,平时话不多,但总在默默努力,骨子里面憋着一股韧劲,励志走出农村。
小学的时候,他特别喜欢看课外书,因为怕父母知道,每天都是在外面偷偷的看,看完再回到家里。
高三那年,他第一次向父亲吐露了自己的理想:招飞入伍。
凭借出色的身体素质,他顺利通过了中国空军的招飞测试,当了一名飞行员。
在飞行学院他不是最聪明的但是最努力的,飞行成绩经常获得满分,被评价为“教科书式的飞行”。
入伍以后,他一般每隔两年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带很多书,除了陪家人聊天,其余时间都躲在房间读书学习。
20xx年,35岁的他成功入选航天员。
到了航天员中心以后,他抱着从零开始重新学习的决心,坚持从难从严训练,比如坐转椅、沙漠野外生存、72小时狭小环境剥夺睡眠训练等等。
从走进航天员中心,到实现自己的“飞天梦”,这一坚持就是整整11年。
他就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航天员汤洪波。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9经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今天上午,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将加注推进剂。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有以下主要目的:在轨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航天员搜索救援能力;开展多领域的空间应用及试(实)验;综合评估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和性能,进一步考核各系统间的匹配性和协调性,为后续任务积累经验。
按计划,神舟十二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核心舱,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工作生活,驻留约3个月后,搭乘飞船返回舱返回东风着陆场。
目前,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组合体状态稳定,各项设备工作正常,具备交会对接与航天员进驻条件。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的各系统已完成综合演练,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前各项准备已基本就绪。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10为了对抗失重生理效应,航天员每天都需要进行体育锻炼。
最近这段时间工作强度有所降低,三位航天员有了更多的时间开展体育运动。航天员刘伯明已经完全习惯了太空跑台,即便是在失重环境下,他依然走得十分矫健。聂海胜也跃跃欲试,开始使用太空自行车。
“神十二”太空生活过半 航天员开展各项实验
建站为应用,中国空间站将实施49项航天医学实验项目,神舟十二号任务将完成14个项目,天和核心舱搭载的人系统研究机柜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实验。在轨飞行已经过半,三名航天员使用该设备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
人系统研究机柜,是中国空间站中首次应用的、航天医学实验领域的主要设施。7月14日,航天员陆续对人系统机柜进行了解锁、展开等实验准备,同时对太空医学样本冷藏箱和离心机也都进行了解锁和测试。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11近日,国际田联官方又一次更新并公布了10大百米飞人排行榜,这一次的排名较之前有所修正,本来位列第八,被誉为中国飞人的苏炳添现在的排名下降了一位,排名第九,这个排名是根据所有比赛的积分所统计,并非按照个人最好成绩排的,苏炳添只要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再好好发挥,一定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排名,甚至突破以前的第八名跨进八强。
根据最新的官方排名来看,世界百米飞人的排名分别是:科尔利,格拉斯,贝壳,雅各布斯,西比尼,布罗梅尔,布莱西,欧曼亚拉,苏炳添,乌贾。苏炳添目前的个人最好成绩是9秒83,相较与东京奥运会百米飞人大战冠军得主雅各布斯的9秒80仅仅相差0.03秒,可以说苏炳添距离夺冠的差距是越来越小了,而雅各布斯现在也是位居第四位,与苏炳添有4个人差距,所以说苏炳添也不能松懈,应该继续加油努力争取能够突破9秒80的成绩,超越雅各布斯。
在现实生活中,苏炳添是一个性格非常和蔼乐观的人,并且生活上非常自律,在日常训练中苏炳添从来不会缺席,并且还会经常给自己添加额外的训练。苏炳添还是个非常知道感恩的人,在每次苏炳添夺冠取得好成绩之后,面对记者采访的时候,苏炳添说的最多的词就是“感谢”,感谢自己的祖国,感谢国家队的教练和队友,感谢对手,所以说苏炳添能够取得9秒83的这个成绩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因为他的自律,他的坚持和拼搏以及他身上所有优秀的品质,上苍一点点看在眼里,最终才会取得打破亚洲纪录的惊人成就。
苏炳添如今已经成为了国民男神,亚洲飞人,荣誉无数,不过他却并没有忘记初心,而是继续砥砺前行,苏炳添说:“我时常会想起刘翔,他像星星一样划过了我们的生活,照亮了我们,也让我们充满了希望。”如今,苏炳添自己也变成了一颗星星,照亮了了整个中国短跑,带去了希望的光,我们也非常期待苏炳添能够在接下来带给我们更加令人激动的成绩,苏神加油,你是中国的骄傲,我们会永远支持你。
苏炳添近两年给中国田径带来的荣耀,让我想起了巅峰时期的翔飞人。虽然他们的项目不同,但是给中国观众带来的震撼确是相同的,以及极大的提升了我们的自信心。黑种人和白种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黄种人同样能够做到,并且能够做地更好!加油,苏炳添,加油中国田径!
文档为doc格式